按摩五大助阳穴,中医教你「回潮天」里祛湿邪发表时间:2020-03-11 08:47 3月,春暖花开,恼人的是雨天扎堆,人称「回潮天」也叫「回南天」来临,气候潮湿、阴冷、反复多变,空气湿度大,人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。 中医认为,湿气不除,后患无穷!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经常会生病,其实这和我们体内湿气太重有很大的关系,3月是为身体除湿很关键的月份。 那么,什么是湿? 湿为阴邪,遏伤阳气,阻碍气机。在致病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「六淫邪气」中,中医最怕湿邪。古语有,「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。湿性黏浊,如油入面。」湿,总与其他邪相伴而来,湿与寒相伴叫寒湿,与热相伴叫湿热,与风相伴叫风湿,与暑相伴就是暑湿。 湿邪对人的伤害隐蔽而缓慢,它一步一步的侵害人体的健康。起初舌苔厚腻泛黄、皮肤起疹起痘,稍重时胸闷乏力、体态困乏、咽喉肿痛、大便不成形;进一步发展,会出现关节疼痛,体型肥胖;久而久之还会引发脂肪肝、哮喘、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等疾病,甚至恶性肿瘤。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,夏有空调的环境中,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。夏天该出汗的时候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;冬天室内有暖气,穿件单衣还冒汗,阳气外越,藏不住精气。中医认为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温」。现代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最容易生病,因为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,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,极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,造成阳气虚衰。 那么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?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往往是你身上有湿邪。 起床难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时,总感觉特别疲劳,头发昏,打不起精神,或感觉身上像穿了件湿衣服,浑身不清爽,人也懒得动。说明体内有湿。湿气重的人短期内体重还会增长明显,看起来虚胖,严重时还会导致下肢肿胀等。 胃口不佳 到了饭点不觉得饿,对食物没有胃口,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,吃饭时感觉隐隐泛恶心,好像吃下去的东西总是往喉咙上顶。 大便粘马桶 大便后,总是会粘在马桶上,一箱水还冲不净,且大便的颜色发青,不成形,还总有排不净大便的感觉。 舌苔黄、厚 中医认为「舌为心之苗,又为脾之外候」,舌头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。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,舌面有一层舌苔,薄白而清净,干湿适中,不滑不燥。 如果舌苔白厚,看起来滑而湿润,说明体内有寒;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、发黄发腻,说明体内有湿热;如果舌质赤红无苔,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。 小腿肚酸、沉 早晨起来,浑身无力,特别是小腿肚发沉,感觉迈不开步。 按摩五大助阳穴,轻松祛湿邪 按摩百会穴、大椎穴、神阙穴、阴陵泉穴、涌泉穴等,能够培补阳气,除去身上的湿邪。 百会穴 头为诸阳之会,百脉之宗。百会穴则为各经、脉、气,会聚之处。它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连线的交叉处,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。 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,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。该穴是百脉之会,贯达全身,若受湿气入侵,容易导致头痛头胀,出现头晕,脑袋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。 刺激百会穴能帮助人体理顺行气,消除积滞,祛湿,健脑宁神。 按摩方法:手握成拳,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-5分钟,有发热感即可,每天可不计次数按摩。 大椎穴 颈后正中,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。取穴时活动颈部,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。 大椎穴如果受湿气入侵,易造成肩颈酸痛不适等。刺激该穴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,提高免疫力。 按摩方法:低头,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,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,直至大椎穴发热。 神阙穴 位于脐中部,即肚脐眼处。该穴位受湿气入侵,则脾胃不适、腹胀、大便粘腻,女性易引发妇科炎症,如白带增多、经血不畅等。 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,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、强健身体。 按摩方法:顺时针揉动腹部;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。 涌泉穴 位于足底,蜷足时足前凹陷处,约在足底第2、3脚底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交点上。 涌泉穴受湿气入侵,会导致膝关节痛、风湿及全身疲劳、浮肿。常按此穴有助于促进睡眠,对肾亏引起的眩晕、失眠、耳鸣、头痛、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。 按摩方法:点按揉搓,早晚各一次,每次点揉3-5分钟,以有酸痛感为佳。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,位于小腿内侧,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。取穴时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,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。 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,会出现膝盖疼痛、两脚笨重、行走不畅之感。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,通经活络的效果,帮助缓解腹胀、膝痛等不适之感。 按摩方法:点按为主,每次按摩100~160下,每日早晚各1次。 除了这五大穴之外,平时点按关元穴、命门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丰隆穴、解溪穴、承山穴、俞府穴、三阴交穴等,都有助于运化体内水湿。
文章分类:
养生知识
|